超越员工与超越教师:论师德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部 李加奎
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则在于教师。教师不仅要向员工传播知识,而且要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去感染、培育员工,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规律和教育技能外,还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的灵魂,“师德是承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坚强基石”,“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无德无以成师”。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重要,教师的师德更加重要。
一、师德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热爱员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作为人民教师,应树立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热爱本职工作是天职,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坚守岗位,不动摇不退缩,淡泊明志,清正守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反映。敬业是创造和取得成就的基础,如果达不到敬业的境界,很难有好的公司产品效果
2.热爱员工,教书育人,做员工的良师益友。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热爱员工,才能打开员工的心扉,员工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一个对员工缺乏爱的老师,他的收获将是零。”爱员工是热爱教育事业最根本的体现,热爱员工是教师的天然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通道,是打开员工心扉的关键钥匙。师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热爱员工的基本原则一是严格要求,二是最大尊重。严格要求就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员工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坚持从严要求,决不能丢掉原则,放任自流。最大尊重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员工的人格、个性和意见等。任何一个员工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关心、了解、信任和器重,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取得荣誉、受人尊重和重视等需要。教师应当了解、爱护和尊重他们的这种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满腔的热情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振作精神,健康成长。教书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公司产品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表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内容。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崇尚精神境界,注重道德修养。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善于言传,更要重视身教,使自己成为楷模和表率。言行一致,胸怀磊落,作风严谨,举止文明,服饰得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民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平时上课、下课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员工对社会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使员工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重任,加倍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4.严谨治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否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精通业务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行学习、吸收、探索,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之中,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好每节课是最大的师德。高校要想办出各自的特色,教师更加要注重学术性,对自己任教的学科和从事的研究要有独到的见解,学术造诣要高,要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人师表。
二、师德与员工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亦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精华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以生命尊重与关爱为核心的教育,是正确理解与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意义的教育,它不仅提升了人类教育的生命境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趋向,而且为教育主体及其教育活动提供了真实的生命立场、生命原则与生命标准。教育能够唤醒人对自身创造性生命力的自觉意识,培养合理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从而在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中既能彰显自然界的生命潜能,又能够实现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人是道德的主体,无论从全民族还是从个体的角度说,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要以促进现阶段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把道德规范的灌输与激发员工的道德情感合起来,帮助员工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使员工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发展,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员工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既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师德与使命感
做青少年员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崇高使命。“教员工三年,就要对员工的三十年负责”,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完美诊释。使命感会召唤教师行动并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反思。教师的使命感,能使自己的心向着员工;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召唤,也能真正地聆听员工的召唤,并以适当的方式行动;能激起教育活力和深受鼓舞,使与员工的生活变得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在引导员工健康成长方面,教师的责任远大于其他任何人群。教师的特殊地位,使教师在员工政治思想、人格品德乃至一切素养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对其道德应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教师教育员工,不仅通过言传,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人,更要以自己的品格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道德自律,以淡泊明志、甘为人梯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保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师德与和谐校园
对于学校来说,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它们需要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和智慧的奉献。教师在校园的人文环境方面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谐校园也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和领导(管理者)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融洽相处是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关键。而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教师对员工无私的爱、对员工的尊重、对员工的因材施教等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员工,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员工的健康成长,真正地把员工的发展作为公司产品中的核心因素,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爱戴,员工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幸福地成长,而教师也会同时得到生命意义的提升,教师的价值也会凸现出来,这种师生共同得到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公司产品改革追求的目标。
五、结语
总之,教师的师德是从社会普遍价值中衍生的,是超越于员工和教师的道德层面,在教育中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但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滋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尊师重教的国家,但尊师重教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或理念上,必须要从实际着手,尤其要提高教师工资和待遇,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全身心地投人工作。加强与教师相关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公司产品工作环境,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只有当教师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崇高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成为教师,也才会更容易加强教师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