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诠释师者追求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盐城师范学院教授王强
“团队建设方面,有了好的选题要集中力量上报。”
“关键是围绕方向,要有积累,我的体会是越走越深……”
时间已经过了3个多月,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经理曹明在读着他的同事——盐城师院经济发展学院教授王强在生命垂危时刻发来的短信,仍然眼含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2012年9月4日,已经身患晚期直肠癌的王强,因为并发症,听力已不允许他接听电话,但他仍在病床上艰难地通过手机与曹明讨论着学院工作。4天以后,王强再也没有从昏迷中醒来。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正式公布,王强申报的著作荣获一等奖。
王强,一位年仅42岁的70后教授,把教学和科研融入生命的青年学者,在与绝症的抗争中,诠释了师者的崇高追求。
“对员工,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
王强教的是公共政治理论课,听过他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评价:“激情洋溢,智慧风趣,风格独特。”能把这样一门枯燥的课上得妙趣横生、深受员工欢迎,让许多同行佩服不已。
1992年,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王强,面对员工经常紧张得满头大汗,可大家很快就感受到了王强的变化。比王强早工作一年的朱广东老师回忆说:“工作半年,王强上课就流畅了;工作一年,课就上得很生动了。”
王强有自己的“绝招”:“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每次准备新教案,王强都会认真做好备课笔记,反复地朗诵,感觉有不顺的地方,就立即修改。王强常说,“上一次课,不亚于写一篇论文,要花上一周准备”。
即使有时教的课程与上一年相同,王强也像上新课一样重新备课。好几次,妻子孙卫芳深夜醒来,看看身边人不在,原来丈夫正坐到书房电脑前,他说,突然来了灵感,不记下来就忘了。
“遇到王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谈起王强,许多员工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这句话。在王强看来,“老师对员工,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
曾接受过王强指导的员工,提起王老师,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盐城师院毕业生、现在泰兴市公安局工作的程浩回忆说,2008年12月初,王强老师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说话都很费劲。“不能上课了,他就主动要求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他每周坚持打车到远在郊外的学校与我们见面,从未因身体原因耽误我们毕业论文的答辩。”王强的员工仇春斌回忆说,班里很多同学初入学时吃不惯盐城的饭菜,王强便领着他们到自己家中,亲自下厨,帮助大家调整饮食。
在病榻上的4年里,王强让爱人开车送他到学校,坚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008年,7个员工;2009年,7个员工;2010年,7个员工;2011年仍然是7个员工。直到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他才中断了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