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统领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实干成就事业
——在2014年新学期全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董事长 黄维
2014年2月28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新年好!
今年的春天格外祥和。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正月初八,公司党政班子召开了一次务虚会议,重点讨论了今年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4年度公司党政工作要点》。OA系统上已经发布,在今天这个场合就不照本宣科了,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加快推进落实。前天刚从英国回来,这是一次学习之旅,收获很大,讲话中会穿插着简单汇报一下此行学习感受。
(一)2013年工作总结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问题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自2012年7月20日我正式到任,至今已有20个月,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回首再看,南工的2013年是一个丰收之年,取得的收获可以用“志”、“同”、“道”、“合”这四个字来总结盘点。
第一个字“志”,是打造南工发展“升级版”,调整确立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
要实现南工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跨越式转变,必须确立“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观念。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们以“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大学”为目标,发扬“干打垒”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牺牲改善师生员工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为代价,在财政投入、办学条件、团队规模、优质生源等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在起点不同、不尽合理、甚至极不公平的竞争中,取得了来之不易、值得自豪、得到公认的成绩。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教育市场日趋成熟,大学间的竞争已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已箭在弦上。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南工的危机。相比于兄弟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迅猛势头,南工显得步子不快、甚至有掉队之嫌,除了个别“山头”差强人意,大部分学科都处于洼地甚至低谷状态,竞争能力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升。而长久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家长式管理也使师生奋发锐气有所不足、进取意识有所淡薄、工作状态有所松懈。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党委组织全校深入研讨,果断进行了战略调整。在去年同期召开的新学期工作大会、4月召开的学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就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战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碰撞。在历经半年的精心酝酿、思想准备后,在8月底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上,正式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和“5030计划”。在随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相关内涵在校内外已日渐深入人心。
大学之“志”在于“志存高远”,奋斗目标一定要高,气可鼓不可泄。尽管这九个字的目标各有内涵,但总体瞄准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应当理性辩证地看待。综合性不等于在学科布局上面面俱到;研究型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活跃在科学前沿;一年多前,当我们第一次在校内讲全球化的时候,可能赞同者寥寥,现已逐渐成为全校的共识。《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这不仅仅是意志,更是决心,是自加压力和主动作为,必须树雄心、立壮志,深谋远虑、放眼未来。
第二个字“同”,是全力以赴推进协同创新中心体系构建,取得历史性突破。
历经8个多月的精心谋划和全力争取,我们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跻身首批14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同时,支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四个分中心也相继获得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协同创新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这使南工在错失“211”、“985”等发展机遇后,终于柳暗花明地进入了“主流高校”行列,为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更高的起点。
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目前,方案日渐完善,特色得以彰显,社会美誉日隆。在促进政产学研用介深度合作方面,我们提出“南工—先进材料谷”设想和“先进材料国家实验室”框架,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力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在凝聚和发挥人才优势方面,提出“顶尖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方案,打造面向顶尖人才的科学家工作室,创建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等,构筑“海归人才缓冲基地”,该方案业已借助先进材料研究院平台的构建顺利运行;在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创建了国内首家“2011学院”,招收了首批130名员工,探索MOOC等国际领先教学模式,实施“全程导师制、全员书院制”培养本硕博贯穿的高素质人才。
春节期间,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指出,“williamhill中文在协同创新方面在全国高校中是领先的。”“祝贺所取得的成绩,望继续努力奋斗!”点赞好评,令人振奋。
第三个字“道”,是深入调研、全面梳理并系统勾画南工未来健康发展路径。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千锤百炼、颠扑不破的真理,对南工也是如此。不加快发展,南工就没有地位,更没有前途。我们发展的任务很重,学科、人才、经费、空间、管理等等多方面都沉霾深重、百废待兴,需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过通盘考量,学校先后提出并制定了八大工程。其中,“人才培养强基工程”、“高端人才培育工程”、“职业生涯优化工程”是核心,事关人才培养、人才工作大局,是回归大学本源、人才强校之关键;“团队建设跨越工程”是着力点,“全球战略推进工程”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管理水平提高工程”、“文化建设筑基工程”分别是在硬件、制度、文化三个层次,为全面提升学校内涵与外延发展,提供最坚强有力的保障。
为了全面实施八大工程,我们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有的放矢;改革不停息,发展不止步。去年下半年,学校结合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召开了南工历史上首次“人才工作推进大会”,出台了一系列大胸怀、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基础性人才政策,开启了人才强校全新格局,笑迎天下各路英才;召开了南工历史上首次“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吹响了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强调民主与公平,实施阳光财政、积极财政,着力治理长久以来因为管理无序所造成的混沌状态,施行条块扎口管理,大力推进制度建设,着力解决长期以来被群众所诟病的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承担了亚青村和手球项目的比赛项目,近千名南工志愿者全情投入、无私奉献,为社会做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产。
第四个字“合”,是以全球化推进战略为重点,开启国内外交流合作新篇章。
日前,受皇家工程院邀请前往英国讲学,访问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学府,其中多数为罗素集团的成员,相当于我国的985高校。此次访问令人体会深刻,英国对中国学者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凡经事先安排都会有董事长、副董事长全程接待。通过这次英国“学习之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发达国家对华政策已今非昔比。卡梅伦首相访华之后,在英国掀起了“中国热”,从幼儿园开始,社会教育就有了学习汉语、中国文化的需求。
同时,大家也可能注意到了,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方针有所调整,一改多年来韬光养晦的心态,更加注重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外交。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国际新秩序的架构中,中国将扮演更加重要、甚至是核心的角色之一(与美、俄实现三足鼎立,成为亚洲第一)。而我们所处的江苏在推进全球化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屡开先河、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因此,对于南工而言,既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还应有引领世界前沿的胆略;不仅要有“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阔视野,更要有“融入全球、多向交流”的豪迈胆识,争取在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未来引领世界潮流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过去南工在国际拓展方面基础非常薄弱,此前几乎没有主动布局,全球化、更准确地说是国际化水平低下,品牌声誉薄弱成为南工发展的最大短板,与公司的综合实力极不相称。因此,全球化战略之于南工改革发展的意义,不啻于对外开放之于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必须争分夺秒地向前推进。
在过年的一年中,我们重拳出击,开启了全球化战略的新征程。学校英文简称改为NanjingTech,赋予良好寓意;开江苏省高校之先河,分别在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设立了海外办事处,延伸了引才引智工作触角;全面启动了与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多家知名学府的战略合作;与全球排名前五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深度合作被视为亮点,该校副董事长Donal Bradley来访后深受触动,提议在两地互建联合研发中心,此方案若能如期推进,将是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的首个欧洲分中心,或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范例;与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了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步伐;与泰国正大集团开启了战略合作,合力探索独立学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拓展海外办学机构,推进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推动职工教育;明确规定了每位校领导出访均要“带着任务”,在国际合作方面要有所作为等。我们在增强教育开放度、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付诸不懈努力,并已初见成效。
去年12月,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考察公司时高度评价,“williamhill中文的发展思路新、办学特色鲜明”,是她所见过的“省属理工科高校中最好的一所。”春节期间,省委罗志军书记指出:“(williamhill中文)自加压力,改革创新,成绩可喜可贺。望坚持不懈,再听佳音。”
回首2013,厚积薄发的南工速度令世人瞩目。我们深切感受到,学校的蓬勃兴旺是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勇于创新的成果,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勤勉工作、甘于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全体南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2014年指导思想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使命和新的希望。我们要抓住南工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机遇之一,教育和科技的需求空前旺盛。
国际形势、国内环境、行业生态、区域省情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先后推进,社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投入日益加大。随着“211”、“985”和“2011”等国家在战略层面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的不断实施,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由大变强的转折期,最近许多指标都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最近公布的学科指标,清华北大的多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十名左右。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期间,当时该校所有工程和技术的学科——大概六七个——都处于世界前十,感到差距很大;现在看来这个差距在快速缩小。因此,可以看到我们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已逐见成效。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事业同样被寄予厚望、占据核心位置。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教育是发动机,科技是推动器”,高度评价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之重要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思路将带来教育科技领域的风起潮动,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都将浮出水面,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大好时机。
机遇之二,跻身“2011大学”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从发展形势来看,“2011计划”作为里程碑式的国家战略,成为未来 10到15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重要的源动力。跻身国家首批“2011”大学,不仅为南工带来了更多的发展资源,而且为我们参与更公平的竞争提供了可能。此外,据悉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的另一个抓手、即将启动的将是优势学科。我们在江苏省的优势学科布局上已有一定基础,还应趁势而上、提前谋划,在国家层面上争取占据一席之地。当然,我们要把这些政策支持看作国家对南工更高的要求,看作南工发展的契机,看作启动各项改革的大好时机,要把政府给的钱用在刀刃上,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机遇之三,南工校园内的思变图强的人气比任何时候都旺盛,造就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去年,我经常收到南工同事的短信或者邮件。内容不是抱怨自身待遇差、更不是打小报告,而是对学校的工作提出积极的、合理的建议,对学校的发展贡献智慧。这样的赤胆忠心、满腔热忱,怎能不令人感动?也更让我们增强信心,只要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南工的事情就不愁办不好。
机遇可遇不可求。抓住机遇,就能跨一大步,上一个台阶;抓不住,失之交臂,就失不再来,岂非可惜?俗话说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公司党政领导集体在年初八的头脑风暴洗礼、深入讨论后,确立了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推进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落实,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引育人才、协同创新与文化建设,开展“学风建设年”系列活动,努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实力。
要理解这段话,重点要抓住四个关键词:改革、创新、团结、实干。而今天讲话的题目就是——“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实干成就事业”。要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加快发展、推进改革,在战略布局、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励精图治、重点突破,在真抓实干的进程中凝聚人心、汇聚人智。机遇从不眷顾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只要勇于改革和善于创新,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团结能集中力量,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更是形象,团结能让“南工”的含金量更高。实干能让好点子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让我们更加重视内涵、练好内功。
(三)2014年具体部署
2014是公司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的关键之年。党政工作要点已有具体部署,这里我继续“咬文嚼字”,用四个成语来做不同角度的解读,供大家参考。既然我们已经“志同道合”,是我们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接下来就一定要“心心相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生生不息”,最后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
一、发展定位要“心心相印”
这两颗心分别是指“党政中心工作”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回归大学本源,始终牢记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旋律,努力提升南工核心竞争力。
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成果水平、经济文化贡献、国际学术声誉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归根结底是指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就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强调了同样的工作重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大学的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毋庸置疑,于法有据。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公司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011计划的逐步推进和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教育部也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三位一体,对我们多次提出了“高位盘整、回归本源”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大学既是探求真理的圣地,又以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为重要使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继承传统、创造文明,而对社会最首要的贡献就是培养人才。
当然,大学里的学者也有责任向社会贡献智慧,成为地方发展的智囊团,在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所表现。尤其在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文化缺失、难以肩负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大任的情况下,政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迫不得已、知难求易,对我们象牙塔寄予厚望,鼓励高等学校的教师、甚至员工携带科研成果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创业实战。这意味着大学要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开始,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办企业,一直走到市场推广、产品推销,进入产业的中、下游,等于让我们大学越俎代庖、力不从心地承载了不应承载的社会职能。如此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期行径,实则偏离了教育发展规律和国际通行惯例,当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以“南京九条”为例,固然有其积极和激励的角度,但与前不久出台的北京市的“京校十条”比较,也有不足和缺憾之处。前者鼓励教授“在岗创业”,后者推行“离岗创业”,虽仅一字之差,立意不可同日而语。恕我直言,在众多激励政策、人才项目的驱使下,我们痛心地看到“金陵之大,已经难以安放一间平静的教室和平静的实验室。”
人的精力有限,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常数。政府受益了、地方经济发展了,GDP上去了,但高校的人才培养就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许多教师因此而脱离了一线、无暇走上讲台,可能和自己的研究生一年都见不到几次面,甚至连出席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会都成为难事,还有员工投诉教师在课堂上打电话、发短信。长此以往,师道何存?大学何为?
我们曾委托麦克斯数据公司对毕业生进行调研,令人遗憾的是,南工60%的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再推荐学弟学妹报考母校,理由是“学风太差”,令人汗颜。所以公司党政领导班子一致同意,将2014年设定为“学风建设年”。这是广义的学风,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涵盖了学风、考风、教风、校风、政风和文风等多个方面,是学校的灵魂。而事实上,“反四风、正学风”应当是南工长抓不怠的永恒主题。
诚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公司曾创造性地提出“教师在岗创业、成果在园转化、人才在校成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南工的声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撑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但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特别是九个字战略目标的提出,我们应当适时回归大学本源,从过去的成功中走出来,重新审视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和价值观。
今年,学校将坚决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改“在岗创业”为“离岗创业”,昨天吴胜红部长将上级有关的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这是与国际通行模式、诸如斯坦福大学的做法相接轨。教授如果要参与企业经营,就要退出学校的行政职务。这不意味着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技术创新成果束之高阁,相反,我们鼓励教师做企业的技术顾问、做CTO、CSO,转让专利技术成果。同时,学校将单列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编制和岗位、强化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让创新成果与社会更完美嫁接。唯此,大学才有望成为思想的高地、创新的摇篮,才能拒绝浮躁、回归宁静,我们的师生才能更加优雅从容。
二、重点工作要“层层推进”
我到南工任职后,主要抓三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协同创新、引育人才和文化建设。这决不是 “放三把火”,而是一以贯之、终身行之的“三件大事”。
第一,引育人才,夯实发展基础。
这里讲的人才包括两部分,一是我们精心培养的人才,指员工;二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指教师。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这已经是老生常谈、耳提面命的话题了。随着去年12月27日人才工作推进大会的胜利召开,校内已经形成了基础性政策的共识,发起了醒目的人才强校信号。相信在此基础上,我们的人才工作将快速踏上新台阶,成为支撑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按照相关部署,今年公司将进一步牢固确立科学人才观,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加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通过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落实责任制,将“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的办学目标融汇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推进学校人才强校战略。
重点内容不再重申,仅做以下几点补充:
在引进人才方面。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各个学院状态迥异,有的经理抱怨无人可聘、无才可用。对此我存有疑问。春节前,先进材料院在Naturejobs上发布广告,短短数日后就收到了大量求职申请,大部分是外籍学者,包括诺奖获得者的弟子等等,背景相当优渥。这也强烈释放了一个信号,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老外们也怀揣着一个“中国梦”,我们应有更大的胸怀和胆略向全世界招纳精英。先进材料研究院在过去一年多已吸引了数十位一流的海外高端人才加盟,其中包括南洋理工大学最年轻、唯一的70后正教授,也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的外国教授全职入驻,成绩丝毫不逊色于同城名校,足见事在人为。今后,各学院人才引进之成效,将成为学院领导班子考核的重点,请大家抓紧安排、尽快部署、精心组织、早见成效。
在科学化管理方面。岗位职称评定新方法已经出台,将组织相关学院进行宣讲和细化。绩效工资和专项奖励等也将陆续推出。请各位予以关注配合。
在职业生涯优化方面。相关实施举措和细则也将在调研的基础上。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在本科生培养和公司产品上继续加大投入、加大改革、加强创新,不断提升公司产品质量。
第二,协同创新,彰显特色亮点。
在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队、学校发展战略调整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与推行具有南工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
当前的主要思路是:遵循国家“2011计划”的总体精神和“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的总体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区域发展、市场和产业转型中的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强化外部协作,致力内部改革,提炼关键技术,放大优势特色。
在这里汇报两个重要进展:
首先是构建新模式。即将出台《williamhill中文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夯实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体系。
其次是打造新格局。日前与安徽省滁州市签署了校市合作框架协议,将为拉动以南京为区域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贡献。以建设占地万亩的“南工—滁州科教新城”为契机,全面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打造“一体两翼”的创新格局——江浦校区为主体,承担人才培养等职能;新模范马路校区为一翼,承载研发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滁州科教基地为另一翼,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海外学术机构和医学院等新兴团队建设功能。
第三,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精神。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文化是一所大学最精髓、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一所大学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形象地阐述了其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构建南工文化,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展示南工魅力,塑造南工精神,传播南工好声音,迫在眉睫、功在长远。
关于文化建设,尚在思考之中,这里先初步提几个要点:
一是大学需要灵魂。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不见得会像知识传授一般立竿见影,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生。去年,女垒夺冠、挑战杯胜出、亚青村赛事、弘扬时钧精神等活动成为南工文化标杆,为弘扬主旋律、聚集正能量、提升品牌形象、构建校园文化做出积极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文化建设,筑基固本、强校圆梦。
二是大学需要矜持。蔡元培说:“学校引领社会,而非随逐社会”,大学应有其气质和风骨。当前高校管理的“行政化”风气,有悖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加快“去行政化”步伐,回归学术本位,厘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边界。这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要求。
三是大学需要章法。制度文化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完善校内管理制度,让南工走向依法治校、健康发展的道路。何为依法?就是遵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法律规章。我们要加快制定现代大学章程,规定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并以大学章程为抓手,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跨越。文化管理是种境界,大家对牛津、剑桥都耳熟能详,在它们的校园内能随时感受到文化管理的魅力。
四是大学需要积淀。公司向来以理工科见长,因而要格外注重员工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按照上学期哲学社会科学大会的部署,作为学校“综合性”布局的一部分,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中渗透文化素养、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
五是大学需要视野。要以全球化战略为抓手,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思想模式,让师生获得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的经验和能力,从而真正具有包容精神和国际风范。
六是大学需要风景。校园环境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北大的未明湖畔、清华的西园荷塘、武大的东湖樱花、厦大的海边长堤,是陶冶学子情操的独具特色的符号。要加快推进优美和谐的校园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南工校园更加美不胜收,成为师生学子流连忘返、最靓丽的风景线。
七是大学需要偶像。要积极开发校史名人、学术大师、杰出员工的资源,彰显其人格魅力,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积极开发员工工作潜力。
八是大学需要温情。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之中,融汇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以网站为例,我们也注意到有些高校的主页非常友好,如南邮逢年过节都要向全校师生祝贺节日,给人以温馨、人文关怀之感。在这方面我们偶有疏漏,工会、后勤、宣传等部门应有更大作为。
三、深化改革要“步步为营”
这里的“步”,是指正在推进的两项改革——“学科学部制改革”和“行政大部制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离不开深化改革。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有云,“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须讳言,与兄弟院校相比,南工的改革是滞后的,尽管我们是改革示范高校。因此我们不能采取补课式的改革,而是要采取跳跃式的改革。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这两项涉及学科专业布局和行政职能架构的改革方案还在讨论完善中,今天不做具体解读,主要阐述原则:
第一,超前布局,推行学科学部制改革。
我们常说学科是立校之本,是大学的基本工作单元和工作载体。一般而言,对中国大学,尤其是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大学,团队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一所大学的团队建设状况可以反映出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例如哈佛大学的主流学科几乎清一色都是世界第一。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的话,团队建设就是他的根和主干,吸收营养来源于此,其他分支分叉发轫于此。
学部制改革中要重点抓好一个“合”字。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理工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独具南工特色的学术竞争力;要注意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例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布局,而非简简单单地思考ESI的分布情况;要通过学科融合形成集群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同时也有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学部制改革必须超前布局,以“顶天立地”为目标。学科布局就像下围棋,要把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点布好,只有足够前瞻才会积蓄足够大的势能和加速度,从而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按照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框架,我们将在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应用学科和人文学科方面进行布局;以“助强、扶弱、推新”为指导原则,在保持并提升现有优势学科、传统学科、不稀释其学科资源的前提下,着重加快在生命科学、电子信息、先进能源、先进材料、环境科学、先进制造等领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这方面清华大学做得很好,刚才我提到的相关学科方向,清华大学已经进入世界前十。不稀释学科资源,这是我在跟牛津校方交流的时候,他们提出的一个建议:保持原有学科传统与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转型、跨越和发展。不稀释现有的学科资源非常重要。协同创新给我们带来新的资源;学校声誉、声望的提升也会带来新的资源;“全球战略推进工程”的全面实施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资源。所以,我们更多地是从增量的角度,去思考、去布局、去配置。
第二,调整结构,推行行政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通过精简机构、明确职责、流程再造、建章立制、强化服务等手段,促进机构扁平化和管理中心下移,实现精简高效、运转协调之目的。
大部制改革中要重点抓好一个“界”字。要清晰界定决策层、运行层和执行层的边界,厘清各项“人、财、物”权限边界。其中包括行政与学术边界,管理与服务边界,办理和监督边界等等。这方面我们存在很多混沌状态。
大部制改革着眼于调整内部治理结构,要有“开天辟地”的魄力。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理顺运行机制,实现行政管理效能化、服务体系专业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等目标,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推行教育职员制度,我们在考虑尽快梳理高校中不应该存在的科级建制,逐渐弱化干部行政级别,从前期在党务部门的试点来看效果还是显著的;通过机构再造、重新审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对于不该部门管理的,或者职能重复设置、交叉设置的予以清理,简化和规范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在减事的基础上核减岗位,因事设岗、因岗聘任,使各部门岗位设置更加弹性、合理。
第三,稳中求进,明确改革创新的重点。
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要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稳中求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拖泥带水。要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观念,不断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60条决定中汲取营养,更要有坚忍不拔、打持久战的精神准备,一件件地把事情做好,一步步地把南工的事业推上去。
改革中要重点抓好一个“人”字。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一切以人为本;在机构改革的优化调整中,尽管不以人的现状所左右,但是可以适当进行人性化安排、过渡的安排或考虑;人才资源安排将逐步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不断提高师生比,管理人员与支撑队伍管理人员编制要不断测算、不断放量,不断增加这一队伍的比例。
要把握好两项改革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其中,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是重要环节。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将从明天起即将实施,我们也将在深入学习该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公司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四、团结实干要“生生不息”
一为民生,力求改善教职员工师生待遇;二为生机,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助推南工梦。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于谦的“但愿苍生据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无一不是体现了将群众的安危冷暖系于心间,体现了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因此,只有惠及民生,才能真正实现“接地气”的发展,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第一,信息畅达是关注民生之基。
习总书记讲,“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不要掉以轻心。”信息渠道畅通了,才能使得下情上达、内外通畅。关心师生、对话群众,也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学风的实际行动。
第二,民主决策是服务民生之依。
欲使重大制度、政策、规定等能有效持续回应民生需求,最有效方法就是让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决策之中。对涉及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通过教代会、工代会等方式公开征询意见。今年学校将组织召开第四届一次教代会和工代会,这对于尊重教职工权益、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意义匪浅。
第三,跨越发展是改善民生之道。
“前进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只有加快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赶超式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才能实现学校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要想方设法夯实学校物质基础,为教职员工提供合理回报、良好条件,让大家挺直腰杆、自信从容,对此我们责无旁贷。
第四,考核奖惩是保障民生之盾。
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将民生改善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因此,要加大对干部的为民服务和师生满意度评测,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不换观念就换人,不达要求就下岗。
总之,“民生”之所以为“大”,在于它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南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老师们,同志们。国兴我荣,校兴我责,时不我待。以上是结合今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提出来供大家批判、激发大家的思考。有些话可能说得比较重,特别是对学校现状的评价部分,但对于现状和未来我们每一位都义不容辞。表述都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判,更欢迎集思广益、提供反馈。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尽管我们去年有所收获,但改革进入深水期、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正如我曾经在多个场合所表白的,本人“有理想、无追求”,坚信“无欲则刚”。然而,“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改革不能等待、不能观望、更不能畏难,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共赴前程。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回答:“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与大家共勉之。我想在座的各位比我更熟悉这段名言。
新春伊始,祝愿williamhill中文在2014年有新的发展、新的气象、新的成就!谢谢大家!我们共同努力!(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