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漫画家说得好:“每块木头都是一座佛,只要有人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是要自己去掉缺点和瑕疵。”修养就是通过自身努力,逐渐去除掉身上的缺点和瑕疵。去除缺点和瑕疵,有两个步骤:知与行。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欠缺何在;然后,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弥补这种欠缺。
修养的方法很多,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不同人适用不同的方法,当然各种方法又有它们的共性。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修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广收信息
这是“知”的开端。广收信息,就是要广泛收集自身存在的那些欠缺的信息。人最了解的是自己,而最不了解的往往也是自己。一个人往往最了解自己的需要,最不了解自己的欠缺。如果不能经常地发现自己的欠缺,仅凭着一种朦胧的自我感觉,那么就会只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知道自己的短处。想要切实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就要重视三种信息渠道。
1.别人的榜样
别人是我们的镜子。别人的优点、做的好事和成功之处,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别人的缺点、做的坏事和失败之处,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我们经常会在茶余饭后谈论别人的事情,尤其看到别人的失败和不足,但往往是谈过就算,很少会把自己“代入”到别人的位置上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从别人的“吃堑”中长自己的“智”。应该注意:在对待别人的错误与失败时,不要因为“痛在别人身上”而对自己无所触动。否则,我们也许有一天会重蹈别人覆辙。同时,要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与成功之处,供自己学习。善于把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变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2.自己的“碰壁”
这就是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碰壁”,是以事实来教育我们,“碰壁”过程中客观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如果能很好地加以总结,则会有很多收获。一个人碰了壁,会感觉到“痛”。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碰壁”视而不见,但很多人却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痛”,不能很好地总结,结果“碰”了“壁”,付出了代价,尝试了痛苦,却没有得到有益经验。这样就是“吃了堑而没长智”。在“碰壁”后,应该进行冷静而客观的总结,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怨天尤人,二是不要一蹶不振,三是不要无视事实。正确的态度就是真诚地从主观上承认失败、冷静分析、从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在没有认真总结之前,盲目地改变原来的处事方法或盲目地坚持己见都是很不明智的,对提高自身的修养毫无帮助。
3.别人的批评
别人的批评是让我们认识自身不足的最好的途径之一。但人们却很不容易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首先,是因为每个人的自信心本能地使人感觉到自己是对的、有道理的,而别人批评自己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具体情况或不理解自己所致。其次,是因为几乎所有的批评都有其片面性,人们在受到片面的批评时,往往会产生委曲情绪:“你光挑我的毛病,而不看到我正确的地方?”再次,人们的自尊心往往会使人们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当众承认错误。然而,别人的批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接受这些财富,我们往往可以在错误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及时纠正,避免“吃堑”;无视这些财富,就有可能使小错酿成大错,吃大苦头。所以,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对提高修养有极大好处。
正确对待别人批评的方法就是做到“忍字当头,思考在后”。首先要“忍”得住,即使是很片面的批评也不要跳起来发火。别人的批评是我们认识自我一个重要途径,就像是科学实验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一样。科学研究中,可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失败的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结论。那些失败的实验,其价值是让人们从失败中寻找真理。别人的批评,即使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它能让我们从片面性中找到自身的真正不足。听到的各种批评越多,就越容易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而要得到多方面的批评,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因此,在别人批评我们时,首先就要“忍”住,要把话听完全。然后把这些话当作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行思考。“忍”不是指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而是养成一种胸怀宽阔的习惯。这就是“涵养”,涵养是修养的第一步,是修养的“初级阶段”。如果连涵养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修养了。
二、认真思考
收集了信息,就要及时地认真思考,做出总结。否则信息再多也没有用。认真思考可分为下列几个步骤:
1.平定心情
无论是处于议论别人的兴趣中,还是处于自己“碰壁”后的痛苦、沮丧中,或是处于被别人批评后的委曲、气恼中,自己内心都有波动起伏的情绪,都无法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和思考所获得的信息。所以在总结经验教训时,首先学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自己的心情从上述各种波动的情绪中平定下来。使自己心情平定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人,需要每个人自己摸索。例如,有的人适合于“冷处理”,即到一个环境气氛较好的场所去,或去做一件别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达到使情绪消退、心情平定的目的。也有的人适合于“热处理”,即独自“闷头”让情绪在自己心里充分发泄几遍,使自己心灵对于这种情绪有了“抵抗力”、显得比较“麻木”了,以此让情绪平定下来。
2.整理信息
心态平静后,把获得的信息认真整理一遍,这是分析和思考的前提,没有很好的整理,就不可能在所获信息中,最大限度地汲取有用成份。在信息整理过程中,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求全”,二是“系统”,三是“过滤”。所谓“求全”,就是回顾所有接触到的有关信息,不要故意地或下意识地删除某些信息,尤其不要轻易删除那些使自己十分“感冒”的信息。忠言逆耳,那些使我们十分“感冒”的信息中,往往包含着对我们正确认识自身很有价值的成份。所谓“系统”,就是把回忆起来的全部有关信息进行条理化,归纳成几个方面。所谓“过滤”,就是在归纳后忽略那些与当前思考的主题无关的方面。“过滤”时,特别注意不要把那些与问题有关的、却是自己想不通的或不赞同的观点,当作与问题无关的方面忽略掉。因为修养的提高往往在“逆向”思维中实现,即有一些我们原来不赞同或不认识的观点、看法,在对照实践结果的过程中经过了反复思考后,最终能被我们所接受,使我们在素养或认识方面进了一大步。
3.冷静反思
根据从所获得的信息中整理出来的结果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冷静的、逻辑性的思考,尤其对那些自己从感情上不愿意或不容易接受的观点进行反复思考。站到旁观者的角度思考“究竟错在哪里?”;设计几种改进方案来推断一下:“如果我当初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那样做又会怎样?”。然后理出几条结论。
反思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冷静”,二是“否定”,三是“上升”。所谓“冷静”,就是思考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决不能感情用事。在思考过程中,自我矫正下去的情绪很可能会“死灰复燃”,这时就暂时停止思考,再次进行平定心情的努力。所谓“否定”,就是敢于用自我否定的方式对自己原来的观点和做法进行“质问”,对支撑这些观点和做法的依据进行“辩驳”,看看那一切是否真有道理,并离开那些依据后假设各种情况,想一想事情会如何发展。因为世界上很多事情,当我们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时,往往会发现新的广阔天地。所谓“上升”,就是经过反思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观点,总结出几条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而不要仅仅就事论事地吸取一些低层次的教训,争取“吃一堑长几智”。
4.明确结论
反思得到的结论,要用条理化的文字记录下来。头脑中的思考是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条理化,用语言来反映思考的结果,又是对思考过程的系统化、条理化,而用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又是进一步的系统化、条理化。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结论,系统化、条理化的程度越高,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就越大。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也是这样。记录可以用日记的形式,也可以用专门总结的形式,但要注意的是结论要简明、针对性强、便于操作。
5.多次反复
不要认为经过一次反思、得出了结论,就把问题都解决了、把教训都吸取完了。头脑中要有“修养要靠反复努力才能提高”的意识,在以后工作或生活中,有了机会还要不断对那些“已经解决了的事”再作思考。人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过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观察和思考以前的事情,很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很多人不能有效地吸取教训,除了思考、总结方面的欠缺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痛定思痛”,“痛”过一阵后就万事大吉、不再去想它了。
三、立即行动
思考、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自己,教训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吸取。知错就改,这是提高修养最起码常识。在用实际行动改进自己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制订计划
改进要有计划,就像读书要有计划一样,否则就成效甚少甚至毫无效果。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制订计划的基点。根据这个基点,明确地制订改进目标、具体的改进内容和改进方法、完成这些目标和内容的具体时间,这一切就组成了提高修养的具体计划。在计划中,一定要有具体操作方法。例如,为了改正某一缺点,确定在将来要做的哪件事中,使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去完成哪几个具体步骤,等等,甚至“精确”到确定该向谁讲哪几句话的地步。只有模糊的定性的意图,没有十分明确的可操作的具体做法和具体步骤,计划就成了“空话”。
2.“从现在做起”
一旦制订了计划,就得立即实施。人有一种惰性:往往在有了一种打算后想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开始实施。而很多成功的可能性就在这种拖延中失去了,很多计划就在这种拖延中化为泡影,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要有这样的心境:现在就是合适的时机,让我从现在就开始吧!
3.修订计划
提高修养和其他各种行动一样,在进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计划与实际条件或实际进程不完全相符,这样就要及时修订计划。对计划的修订,包括对目标、方法、进度等的调整,计划一旦修订,就要立即按照修订后的计划行动。自我修养的提高,就是在这种“计划→行动→新的计划→新的行动→…”的不断循环中完成的。
上述“广收信息”、“认真思考”、“立即行动”的“三部曲”是一个连贯整体。这是在我们受到外界触动时采用的提高修养的好方法。受到外界触动,无论被别人的榜样所打动,还是被别人的批评或自己的碰壁所震动,都会引起我们心中的不平静。“不平静”是很好的信号,它提示我们有益的信息出现了,只要能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按照上述“三部曲”认真去做,必然会有收益。
然而,心中不平静的日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毕竟只占少数,大多数时间是“平静”的。如果只会在“不平静”时才去注意提高修养,那么将把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排斥到提高修养的过程之外去了,这是抓了“点”而放弃了“线”和“面”的做法。这样的修养方式,必定是大起大落、一曝十寒的,收效往往不理想。因此,除了上述“三部曲”的修养方法之外,我们应该学会在大量“平静”的日子里的修养方法,即学会在没有外界触动的时候自觉提高修养的方法。